曾仕强最新活动影响评价:从国学课堂到公众视野的涟漪效应
一、老曾头最近在忙啥?
上周末经过社区文化中心,看见布告栏贴着曾仕强讲座的海报,几个大爷正凑着老花镜研究报名方式。这位73岁的国学研究者今年突然变得特别活跃,光是最近三个月就整了三件大事:
- 6月15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办了场《易经的现代启示》讲座,听说现场连台阶都坐满人
- 7月初带着弟子在杭州搞了个青少年国学夏令营,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两倍
- 8月8日做客央视《开讲啦》节目,收视率冲到同时段第二
二、媒体怎么说这事儿?
《中国教育报》用了个挺有意思的标题:"老树发新芽:曾氏国学热背后的文化焦虑"。他们统计发现,今年前8个月主流媒体报道曾仕强的次数比过去三年总和还多37%。不过《新京报》倒是提醒读者要警惕"快餐式国学",举了个例子说某电商平台曾仕强著作销量增长200%,但差评里写着"书皮都翻破了还没看懂"的也不少。
活动类型 | 参与人数 | 媒体报道量 | 社交媒体互动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学术讲座 | 1,200人 | 87篇 | 曾仕强易经 阅读量2.3亿 | 北京大学官网/微博数据中心 |
文化夏令营 | 300组家庭 | 45篇 | 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4800万 | 浙江文旅厅/字节跳动内部数据 |
电视访谈 | 收视率1.89% | 32篇 | 微信文章转载量12万+ | CSM媒介研究/新榜数据 |
三、街坊邻居怎么看?
我家楼下开书店的王大姐最近总抱怨:"曾教授的书三天两头要补货,比言情小说走得还快。"但小区里的张老师有不同看法:"现在好些人买《道德经今注》纯粹当装饰品,跟风成分居多。"我在菜市场亲耳听到两个买菜的阿姨争论,一个说"曾老师讲的夫妻相处之道确实管用",另一个反驳"他那套男尊女卑早过时了"。
四、学界反应有点意思
清学院的李教授在《光明日报》发文称赞曾仕强"打通了学术与民间的任督二脉",不过私下听他们研究生说,导师在课上提醒学生注意"大众传播中的学术折损"。倒是北师大出了个调查报告,显示听过曾仕强讲座的中学生,72%表示会主动查阅古籍,这个数据比没听过的群体高出41个百分点。
五、线上线下的温差
有趣的是,曾仕强抖音账号粉丝突破500万那天,他的实体书签售会却临时取消。工作人员解释说是老先生腰伤复发,但有参会者拍到他在后台生龙活虎教工作人员打太极。某知识付费平台推出的199元《曾仕强讲论语》音频课,评论区最热门的提问居然是"这个能用来教孩子写作文吗?"
六、茶馆里的众生相
上周日在茶馆遇见个有意思的场景:东边桌几个穿汉服的年轻人在讨论曾仕强的"阴阳管理学说",西边桌的老先生们却在摇头说"现在的国学大师比我们那会儿的水"。中间桌的商务人士拿着手机外放讲座片段,服务员过来添水时顺嘴说了句:"曾老师这段我奶奶都能背出来"。
天色渐暗,茶馆外的霓虹灯亮起来。吧台收音机里正好在放曾仕强的访谈录音,那句"读经典就像吃核桃,要砸开硬壳才能吃到仁"飘散在晚风里,柜台上的鹦鹉突然扑棱着翅膀学舌:"吃核桃!吃核桃!"引得满堂哄笑。
网友留言(0)